CPM、CPC、CTR、CPA、CVR 是什麼?13個數位廣告必懂指標一次看!

本文整理 13 個最常見的數位廣告指標,包含 CPM(曝光成本)、CPC(點擊成本)、CTR(點擊率)、CPA(轉換成本)、CVR(轉換率)等,並解釋它們的計算方式、適用情境與差異。透過這份完整指南,你能快速掌握各種 KPI,為 Facebook、Google、YouTube、TikTok 廣告找到最佳優化方向,讓廣告預算發揮最大效益。

文章目錄

一、為什麼要理解數位廣告指標?

在數位行銷中,廣告投放不再只是「砸錢買曝光」,而是必須透過數據來檢視效果,確保每一分預算都能帶來實際的商業價值。這些用來衡量廣告成效的數據,就是我們所說的 廣告指標(Advertising Metrics)

1. 為什麼行銷需要數據化管理

傳統行銷如電視、報紙、戶外廣告,往往只能估算觸及人數,難以追蹤「誰看了廣告、是否有採取行動」。
數位廣告則不同,從曝光、點擊、互動、註冊到購買,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量化。
透過這些數據,行銷人員能回答幾個關鍵問題:

  • 廣告到底觸及到多少人?
  • 受眾是否對廣告有興趣?
  • 廣告是否真正帶來轉換或營收?
    換句話說,廣告指標讓決策不再靠直覺,而是以數據為基礎進行優化。

2. 成本型 vs 效率型指標的差別

廣告指標大致可分為兩類:

  • 成本型指標(Cost Models):專注於「每達成一次行為要花多少錢」,例如 CPM、CPC、CPA。這類指標能幫助控管預算,確保廣告花費有效率。
  • 效率型指標(Rate Metrics):關注「廣告的表現效率」,例如 CTR、CVR。這些指標反映廣告素材是否吸引人,以及流量是否轉化為實際成果。

兩者的差別在於:
成本型回答「花多少錢?」
效率型回答「效果好不好?」

3. 廣告指標在預算控管與 ROI 分析中的角色

廣告指標的核心價值,在於幫助行銷人員 追蹤投資報酬率(ROI)

  • 透過 CPM、CPC,能預估相同預算下可獲得多少流量或互動。
  • 透過 CPA、CPL、CVR,能判斷流量是否真的帶來營收或名單。
  • 透過 整體指標比較,能找出最適合的廣告策略,避免預算浪費。

簡單來說,廣告指標就像「行銷儀表板」,幫助你知道廣告花得值不值,並持續優化投放策略。


二、五大核心廣告指標(必看 KPI)

在眾多廣告指標中,CPM、CTR、CPC、CPA、CVR 是行銷人員最常追蹤、也最能影響投放決策的五大核心指標。這些數據能從「曝光 → 點擊 → 轉換」的完整行銷漏斗,幫助企業衡量廣告成效。

1. CPM(Cost Per Mille,每千次曝光成本)-衡量曝光效率

公式:廣告費用 ÷ 曝光數 × 1000
意義:每獲得 1000 次曝光所需的平均成本。
應用場景:品牌知名度建立、活動宣傳、大型品牌廣告。
優點:能快速獲得大量觸及,適合提升品牌聲量。
缺點:曝光不等於互動,也不一定會帶來轉換。

2. CTR(Click-Through Rate,點擊率)-衡量素材吸引力

公式:點擊次數 ÷ 曝光數 × 100%
意義:看到廣告的人中,有多少比例點擊了廣告。
應用場景:FB/IG 導流廣告、Google 搜尋廣告、YouTube 導流廣告。
優點:能快速檢視廣告素材(圖片、影片、文案)是否吸引人。
缺點:高 CTR 不一定代表高轉換,需搭配 CVR 檢視流量品質。

3. CPC(Cost Per Click,每次點擊成本)-衡量導流效率

公式:廣告費用 ÷ 點擊數
意義:每次有人點擊廣告所需支付的成本。
應用場景:網站流量廣告、文章導流、產品頁推廣。
優點:廣告主只需為「有興趣的用戶」付費,比單純曝光更具效率。
缺點:點擊後是否真的轉換,仍需透過後續指標(CPA、CVR)驗證。

4. CPA(Cost Per Action,每次轉換成本)-衡量轉換成本

公式:廣告費用 ÷ 轉換次數(購買、註冊、填表單等)
意義:完成一次轉換所需的平均成本。
應用場景:電商購買、會員註冊、活動報名。
優點:最能直接反映廣告 ROI,與營收高度相關。
缺點:通常出價高於 CPC,且需要足夠數據支撐演算法優化。

5. CVR(Conversion Rate,轉換率)-衡量流量品質

公式:轉換次數 ÷ 點擊次數 × 100%
意義:點擊進入網站的用戶,有多少比例完成轉換。
應用場景:電商網站、App 下載頁、表單收集頁。
優點:能判斷流量是否精準,廣告帶來的是否是真正有價值的客戶。
缺點:受網站體驗、購物流程、產品吸引力等多重因素影響,不全由廣告決定。

6. 小結:

這五大指標涵蓋了廣告投放的三大階段:

  • CPM、CTR → 衡量曝光與素材吸引力。
  • CPC → 衡量點擊與導流效率。
  • CPA、CVR → 衡量最終轉換與流量品質。

因此,如果你的資源有限,建議優先追蹤這五個 KPI,就能掌握大部分廣告投放的核心表現。


三、11 種成本型指標(Cost Models)

這類指標代表「每達成一次特定行為,需要花多少錢」,是判斷廣告花費效率的關鍵依據。不同的指標適合不同的行銷目標,以下逐一解析:

1. CPM(Cost Per Mille,每千次曝光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曝光數 × 1000
  • 意義:衡量廣告每獲得 1000 次曝光所需的平均成本。
  • 適合:品牌知名度、活動宣傳、大型品牌推廣。
  • 優點:能快速獲得大量觸及,建立品牌印象。
  • 缺點:不保證點擊或轉換,適合以「曝光」為主的行銷。

2. CPC(Cost Per Click,每次點擊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點擊數
  • 意義:衡量每次有人點擊廣告時所需支付的成本。
  • 適合:網站導流、文章閱讀、產品頁瀏覽。
  • 優點:廣告主只為「有興趣的使用者」付費。
  • 缺點:點擊不等於轉換,需搭配後續追蹤。

3. PPC(Pay Per Click,按點擊付費模式)

  • 公式:點擊才計費(依平台不同出價)。
  • 意義:這是一種計費模式,常見於 Google Ads 搜尋廣告,廣告主只有在用戶點擊時才付費。
  • 適合:搜尋引擎行銷(SEM)、關鍵字廣告、導流型廣告。
  • 優點:降低無效曝光的浪費,確保每筆花費都能帶來流量。
  • 缺點:點擊品質不一,若缺乏轉換追蹤,容易出現「點擊多但無效」的情況。

4. CPA(Cost Per Action,每次轉換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轉換數(如購買、註冊、填表單)
  • 意義:衡量完成一次轉換所需的平均成本。
  • 適合:電商購買、會員註冊、報名活動。
  • 優點:最能直接反映 ROI,與營收連動性高。
  • 缺點:出價通常比 CPC 高,需要足夠數據支撐。

5. CPL(Cost Per Lead,每個名單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名單數
  • 意義:衡量獲得一筆有效名單的成本。
  • 適合:B2B 行銷、教育訓練、課程招生、金融業。
  • 優點:可用於培養潛在客戶,逐步推進成交。
  • 缺點:名單品質差異大,需要後續養客流程。

6. CPI(Cost Per Install,每次安裝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App 安裝數
  • 意義:衡量獲取一位 App 使用者的平均成本。
  • 適合:App 推廣、遊戲行銷、電商應用。
  • 優點:能快速提升 App 下載量。
  • 缺點:僅代表下載,不代表長期留存或付費。

7. CPV(Cost Per View,每次觀看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影片有效觀看數
  • 意義:衡量影片廣告每次有效觀看的成本。
  • 適合:YouTube、TikTok、Instagram Reels 廣告。
  • 優點:能清楚反映影片吸引力。
  • 缺點:不同平台對「有效觀看」定義不同(如 YouTube ≥30 秒,TikTok 完整播放)。

8. CPS(Cost Per Sale,每筆銷售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銷售筆數
  • 意義:衡量完成一筆銷售交易所需的平均成本。
  • 適合:電商廣告、限時促銷活動。
  • 優點:最直接衡量「成交」成本。
  • 缺點:適用於電商較多,對品牌形象廣告較不適合。

9. CPR(Cost Per Registration,每次註冊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註冊人數
  • 意義:衡量獲得一位新會員的平均成本。
  • 適合:會員制服務、SaaS、教育平台、金融業。
  • 優點:能快速累積用戶基礎。
  • 缺點:若用戶註冊後未活躍,投資價值有限。

10. CPE(Cost Per Engagement,每次互動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互動數(點讚、留言、分享等)
  • 意義:衡量每次互動的成本。
  • 適合:品牌社群經營、粉專互動、活動宣傳。
  • 優點:適合強化社群互動,提升品牌參與度。
  • 缺點:互動不一定帶來轉換,需搭配其他指標判斷。

11. CPF(Cost Per Fan,每位粉絲成本)

  • 公式:廣告費用 ÷ 粉絲增加數
  • 意義:衡量獲得一位新粉絲的成本。
  • 適合:品牌經營、粉絲專頁經營初期。
  • 優點:能快速提升粉絲數,增加社群影響力。
  • 缺點:粉絲數不等於活躍度,需要後續經營。

12. 小結

  • CPM、CPC → 曝光 & 點擊,適合前期拉流量。
  • CPA、CPL、CPS、CPR → 轉換 & 名單,適合追求營收成效。
  • CPI、CPV、CPE、CPF → 特殊需求(App 推廣、影音行銷、社群經營)。

四、2 種效率型指標(Rate Metrics)

效率型指標用來衡量廣告的表現與使用者回應程度,能幫助行銷人員判斷廣告是否吸引人,以及是否真正帶來效益。這些數據不直接反映成本,但能揭示「廣告投放的有效性」。

1. CTR(Click-Through Rate,點擊率)

  • 公式:點擊次數 ÷ 曝光次數 × 100%
  • 意義:CTR 代表廣告在被看到後,有多少人實際產生興趣並點擊。
  • 應用情境:常用來檢驗廣告素材是否足夠吸引人,例如圖片設計、文案、標題。
  • 優點:能快速判斷素材是否具有吸睛效果,並反映受眾匹配度。
  • 缺點:高 CTR 不代表高轉換,可能只是廣告吸引眼球,但導流後缺乏實際價值。
  • 最佳化建議
    1. 透過 A/B 測試比較不同文案、標題或素材。
    2. 在廣告中加入明確的行動呼籲,例如「立即領取優惠」。
    3. 使用能抓住注意力的圖片或影片,並確保訊息清晰。

2. CVR(Conversion Rate,轉換率)

  • 公式:轉換次數 ÷ 點擊次數 × 100%
  • 意義:CVR 代表點擊廣告的人中,有多少完成了預期行為,例如購買、填寫表單或註冊。
  • 應用情境:用來評估廣告是否真正帶來商業成果,是 ROI 相關的重要指標。
  • 優點:能直接反映廣告對營收或業務目標的貢獻。
  • 缺點:轉換率往往受限於落地頁體驗,若網站速度慢或流程複雜,即使廣告素材表現良好,CVR 也可能偏低。
  • 最佳化建議
    1. 優化落地頁設計與速度,提升用戶體驗。
    2. 使用精準的受眾設定,避免無效點擊。
    3. 搭配再行銷廣告,提升用戶的二次轉換率。

3. 小結

CTR 用來衡量廣告是否吸引點擊,CVR 用來衡量點擊後是否完成轉換。

  • 高 CTR 但低 CVR,代表廣告素材吸睛,但落地頁或產品體驗不足。
  • 低 CTR 但高 CVR,代表受眾精準,但曝光不足。

因此,廣告優化不應只看單一數據,而是需要同時追蹤 CTR 與 CVR,才能全面掌握廣告效率。


五、不同廣告投放常見指標對照

不同廣告平台與投放目標,會關注的核心指標不一樣。以下整理常見情境與對應的重點 KPI:

1. Facebook / Instagram 廣告

  • 品牌曝光型廣告:CPM(每千次曝光成本)、CTR(點擊率)。
  • 互動型廣告:CPE(互動成本)、CPF(粉絲成本)。
  • 轉換型廣告:CPA(轉換成本)、CVR(轉換率)、ROAS(廣告投資報酬率)。

2. Google Ads(搜尋廣告)

  • 關鍵字廣告:CPC(點擊成本)、CTR(點擊率)、Quality Score(品質分數)。
  • 購物廣告(Shopping Ads):CPC(點擊成本)、CPS(銷售成本)、ROAS。

3. YouTube 廣告

  • 品牌形象 / 曝光:CPM(千次曝光成本)、CPV(每次觀看成本)、觀看完成率。
  • 導流型廣告:CTR(點擊率)、CPC(點擊成本)。
  • 轉換型廣告:CPA(轉換成本)、CVR(轉換率)。

4. TikTok 廣告

  • 品牌挑戰賽 / 特效:CPE(互動成本)、CPM(曝光成本)。
  • App 推廣:CPI(安裝成本)、CPA(轉換成本)。
  • 導購廣告:CTR(點擊率)、CPA(轉換成本)、CVR(轉換率)。

5. EDM / 再行銷廣告

  • 電子郵件行銷:CPC(點擊成本)、CVR(轉換率)、CPA(轉換成本)。
  • 再行銷廣告:CPA(轉換成本)、ROAS、CVR。

6. 補充:廣告計費模式(PPC)

  • PPC(Pay Per Click,按點擊付費):指廣告主只在用戶「點擊」時才付費,常見於 Google Ads、Meta Ads。
  • 與 CPC 的關係:PPC 是一種「收費模式」,而 CPC 則是廣告成效報表中的「成本指標」。也就是說,當你投放 PPC 廣告時,最常檢視的就是 CPC。

六、成本型、效率型指標整體比較表

指標中文名稱計算方式適用情境常見廣告平台與目標判斷重點
CPM每千次曝光成本廣告費 ÷ 曝光 × 1000品牌曝光、活動宣傳FB/IG 品牌曝光型、YouTube 品牌廣告、TikTok 品牌挑戰賽CPM 低 ≠ 成效好,需搭配 CTR/CVR 一起看
CPC每次點擊成本廣告費 ÷ 點擊數導流官網、提升互動Google 關鍵字廣告、FB/IG 導流廣告、YouTube 導流廣告CPC 越低代表點擊效率佳,但需確認點擊品質
PPC按點擊付費模式點擊才收費常見於 Google AdsGoogle 搜尋廣告、部分 FB 廣告屬於計費模式,與 CPC 搭配理解
CPA每次轉換成本廣告費 ÷ 轉換數購買、表單送出FB/IG 轉換廣告、Google 搜尋轉換廣告、TikTok 導購廣告企業最常看的核心指標,CPA 高表示 ROI 偏低
CPL每個名單成本廣告費 ÷ 名單數收集潛在客戶名單FB/IG 表單廣告、B2B Lead 廣告、課程招生廣告名單質量比 CPL 更重要,需追蹤後續轉換
CPI每次安裝成本廣告費 ÷ 安裝數App 推廣TikTok App 推廣、Google UAC、FB App 廣告CPI 低不代表用戶活躍,還要觀察留存率
CPV每次觀看成本廣告費 ÷ 觀看數影音廣告成效YouTube TrueView 廣告、TikTok / IG Reels 廣告通常需設定「有效觀看」秒數,避免虛假觀看
CPS每筆銷售成本廣告費 ÷ 銷售數電商轉換Google Shopping Ads、FB/IG 電商廣告與毛利、ROAS 一起評估,單看 CPS 容易誤判
CPR每次註冊成本廣告費 ÷ 註冊數會員制服務、SaaSFB/IG 註冊廣告、Google Ads SaaS 推廣適合長期追蹤,觀察用戶後續付費率
CPE每次互動成本廣告費 ÷ 互動數點讚、留言、分享FB/IG 貼文互動廣告、TikTok 互動廣告互動數高 ≠ 銷售好,偏向品牌經營型指標
CPF每位粉絲成本廣告費 ÷ 粉絲數粉絲專頁經營FB 粉絲專頁廣告、IG 粉絲累積CPF 偏低有助社群成長,但粉絲活躍度更關鍵
CTR點擊率點擊 ÷ 曝光 × 100%測試素材吸引力FB/IG 導流廣告、Google Ads、YouTube 導流廣告CTR 高代表素材吸引人,但要搭配 CVR 評估價值
CVR轉換率轉換 ÷ 點擊 × 100%銷售、註冊成效FB/IG 轉換廣告、Google 搜尋廣告、TikTok 導購CVR 低代表落地頁或流程有問題

對行銷人員來說,單一指標往往不足以判斷廣告成效,必須搭配多個數據一起分析,例如:CPM 搭配 CTR 檢視素材吸引力,CPA 與 CVR 搭配衡量轉換效率

透過這樣的整合,企業能更清楚知道在不同廣告目標下該優先關注哪些 KPI,避免只追求低成本卻忽略流量品質或轉換價值。

七、數位指標常見問題(FAQ)

1. 為什麼要學會看廣告指標?

廣告指標能讓行銷人員用數據驗證廣告成效,而不是憑感覺操作。

舉例來說,CPM 可以幫助你評估曝光成本,CPA 則能顯示轉換效率。透過不同指標的搭配,企業能找到最划算的投放方式。

2. 最常用的廣告指標有哪些?

常見的核心指標包含 CPM、CPC、CPA、CTR、CVR

這些數字能涵蓋「曝光、點擊、轉換」三個環節,是判斷廣告 ROI 的基礎。

3. CPC 和 PPC 有什麼關係?

PPC(Pay Per Click)是一種付費模式,指廣告主只在點擊時付費。

CPC(Cost Per Click)則是數據指標,用來衡量平均每次點擊的成本。簡單來說,PPC 是收費方式,CPC 是成效衡量數字。

4.CTR 和 CVR 有什麼不同?

CTR(點擊率)代表廣告有多吸引人,反映素材的成效。

CVR(轉換率)則代表流量是否真的帶來實際成果,例如購買或註冊。前者關注「前端吸引力」,後者關注「後端成效」。

5. 不同產業應該重視哪些指標?

  • 電商:CPA、CPS、ROAS(直接關聯營收)。
  • App 推廣:CPI、CPA、CVR(安裝與註冊)。
  • 品牌行銷:CPM、CPV、CPE(曝光與互動)。
  • B2B:CPL、CPA(名單與轉換)。

6. 看到廣告指標數字偏高,要怎麼優化?

先釐清是哪一段出現問題:

  • CPM 高:受眾鎖定太窄,可以擴大範圍。
  • CTR 低:廣告素材不吸引人,需優化文案或圖片。
  • CPA 高 / CVR 低:落地頁或結帳流程有問題,需改善轉換率。

7. Facebook CTR 多少算好?

CTR(Click-Through Rate,點擊率)的標準會因 平台、產業、廣告類型 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以下是一般參考範圍:

  • Facebook / Instagram 廣告:平均 0.9%–1.5%,超過 2% 算表現不錯。
  • Google 搜尋廣告:平均 2%–6%,熱門關鍵字甚至更高。
  • YouTube / TikTok 影音廣告:CTR 通常偏低,約 0.3%–1%,更重要的是觀看完成率與轉換。
  • EDM 電子郵件行銷:平均 2%–5%,名單品質影響很大。

判斷 CTR 是否「好」不能只看數字,還要搭配 廣告目標CVR(轉換率) 一起評估。例如曝光型廣告不必過度追求 CTR,但導流或轉換型廣告 CTR 偏低,就表示素材或受眾需要優化。


結論

數位行銷講求「數據驅動決策」,而各種廣告指標(CPM、CPC、CPA、CPL、CPI、CPV、CTR、CVR…)正是幫助行銷人員衡量廣告表現、優化預算配置的重要工具。

  • 成本型指標(如 CPM、CPC、CPA、CPL、CPI)能讓你掌握每一筆錢的花費效率。
  • 效率型指標(如 CTR、CVR)則揭示廣告素材的吸引力與流量品質。
  • 不同平台與投放目標,也有對應的核心 KPI,像 Facebook 轉換廣告重視 CPA 與 CVR,YouTube 曝光廣告則偏向 CPM 與 CPV。

掌握這些數字,不只是做報表,而是能幫助你找到 最有效的廣告策略:是該提高預算、換受眾,還是重新優化素材。


【少年懂行銷】